無限影展

10/12 推拿 映前座談

10/12『推拿』口述影像版 映前座談

地點:喜樂時代影城 南港店
主持人:阮安祖、林信廷
與談人:楊聖弘 / 口述影像發展協會 秘書長

主持人:
我是信廷、我是安祖。今天很開心來看推拿的口述影像版,現場的朋友很有福氣,有映前座談會,來介紹甚麼叫做口述影像。對於視覺障礙者來說,是聽電影,不是看電影,口述影像是文化平權,尊重身障者人權的精神象徵。現場是無障礙的環境,歡迎手語翻譯 秋安,聽打員 解健彬。
今天座談會,請到一位非常暸解口述影像的朋友,掌聲歡迎口述影像發展協會祕書長楊聖弘老師。
請問楊老師,什麼是口述影像?服務哪些觀眾群呢?

楊聖弘:
很多人問我,你到底是看電影、還是聽電影?這很難回答,如果是一般性的討論、相同語言的話,我會說是看電影,而口述影像到底給什麼朋友使用?在直覺上,感覺與視覺障礙有關係,大家覺得一般人看得到影像,應該不需要口述吧?其實一般人也會需要口述影像,都會有幫助。舉例說,現在我們到外面去拍照,你與朋友分享時會說我們去外面拍照,你看~
語言怎麼去描述照片的內容?當朋友如果不在旁邊,無法透過傳照片讓對方了解,甚至寫文章的時候,如何描述?這就是口述影像的能力。國外研究發現,一般人使用口述影像作品來欣賞的時候,對於作文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。

主持人:
所以外國朋友學中文也可以看口述影像。平常我與信廷出去玩的時候,我把我看到的事情跟他分享,這也是口述影像嗎?還是看電影的口述影像需要技巧呢?

楊聖弘:
的確,很多人會想到,我有嘴巴可以說,我們把口述影像的定義放寬,可以這樣說~但是一般人來看風景、想說的東西,會面臨到兩個困難,看到的,真的是重點嗎?
以前看電影的經驗,朋友會幫我剪片,帶去的話如果是女生,看到親熱的畫面,他就說等一下,等一下就沒有了~
另外,一般人會看他想看的,不見得專注影片中要傳達的資訊,所以你說的真的是裡面關鍵資訊嗎?第二個說不出來,很多人口述的時候就說『很漂亮』,但這是什麼意思?有熱忱很棒、願意說也很棒,如果要走到專業的口述影像,還是需要訓練的過程。

阮安祖:
其實我在分享畫面的時候,常常覺得我的詞彙不夠寬…這是每個人不同觀點角度的解讀能力嗎?

林信廷:
我已經看過十幾年前早期的口述影像,近期的口述影像和以前不同,進步很多。以前,我看跳舞的影片,不容易了解,可能不容易口述的畫面。秘書長可以多多分享有沒有一些困難的、真的是很大技術性存在的類似例子?

楊聖弘:
很多人問我,口述影像有無口述限制?基本上都可以說的,但我要說,溝通是說的再清楚,聽的人也要有能力透過語言解決,我們可能無法完全保證視障者理解內容。舉例,帶著視障朋友去看舞蹈表演、畫展等等,如果他有過去的舞蹈經驗,一說,就很容易明白,畫畫也是。如果從小就失明,他沒有經驗的話,我們再怎麼說,就很難明白。
過去的作法,除了口述影像之外,也會帶視障朋友體驗,比如說今天下午看舞劇,早上先帶去體驗舞劇內的道具、肢體語言動作,讓他明白之後,下午就可以進入狀況,所以抽象的口述搭配活動,給他可以觸摸的工具,帶他體驗舞蹈基本動作,視障朋友比較能夠聽懂,比較能夠理解~

主持人:
所以說,口述影像有時候有限制的,我知道國家劇院的共融劇場,會帶觀眾先去摸布景。如果我想成為口述影像人員,我需要經過什麼的訓練?或者要做口述影像要折麼配備?

楊聖弘:
訓練的部分,有幾個環節要經歷,首先建議要走專業的口述影像,專業跟一般有些差異,如果平常是視障的朋友,希望透過口述影像簡單協助就不用專業。如果要專業的撰稿員,文字的能力要有一定的程度,很多語言我們自己都搞不定,會很難說出來。
表達能力也不能專注於自己,忘記表達電影上的內容,很多朋友看到影片中的微笑,就詮釋他感到無比的快樂,這也不一定是真的,有文字能力,不代表是小說家。
再者,接受訓練時,先教導怎麼去『看』影片。很多人看影片看的不是重點,訓練會告訴他,在這麼多的訊息中,檢選出重要的關鍵。如果對話與對話之間,只有三、五秒,要訓練怎麼看~
第三,訓練寫寫看,讓視障者聽聽看,這樣說可以懂嗎?這也是另外一個角色,包含撰稿員、視障的審聽員,代表視障者的觀點來聽聽看。寫得不錯的,會讓他來試作,之後會有審稿員。結構上有這些訓練:撰稿、審聽、還有一個資深的審稿員定案。

主持人:
好複雜的過程,需要好多人參與。剛說了很多重點,口述影像會同時出現很多聲音,電影本身、主角的、口述影像的如何穿插不影響觀眾?撰稿內容是否恰當?需要情緒帶入嗎?會不會有影響?另外也很好奇舞蹈、武打片,會讓視障者去體驗的,口述員是否需要相關背景?很多人關心在聲音上如何表達?怎樣讓視障朋友接收清楚

楊聖弘:
我們通常建議口述員,口述影像人員,盡量不要擺入太多的情緒,但不等於沒有情緒喔!我們也擔心情緒誤導。再者,這不是說書員、他是旁白的角色,讓觀眾知道現在發生甚麼不是引導視障者,讓他們去感覺我的情緒,這情緒是要留給視障者自己去感覺的,口述員的配音要有聲音表情,但是不是帶入劇情的表情。
聲音重疊的問題,也是要注意的地方,比方對話與對話中間,寫完之後發現,這句話說完,就把後面對話蓋掉了,就得要精簡口述內容,如果有些聲音可以理解,也不用特別去說,一些口述員可能會比較顧及視障朋友,會寫這時候有人按門鈴、電話來了等,其實視障都聽得到,所以聲音可以傳達的,就不要浪費口述時間,把重點傳遞即可。

主持人:

如果電影中聽到一個聲音,我們看畫面是知道的,但是用聽的,可能不知道是什麼的話,就讓觀眾知道,對嗎?

楊聖弘:
有種可能是,配音有問題!一般來說,視障朋友聲音敏銳比較好,好比我模仿一個聲音(全家開門聲)
他們會說這是全家便利商店,精細度不同,聲音在影片上,一般人看畫面,聽的聲音,視障者不懂的話,就是配音有問題。

主持人:
老師可否分享國內、有哪些人、團體推動口述影像,是很普遍嗎?到處都看得到?還是發展中?

楊聖弘:
國內的發展不會太晚,這二十年來,台灣從八十六年開始投入口述影像,製作與參與,二十二年來的發展速度有點被別國追上。因為台灣沒有相關法規要求,在身障權利法中,提到口述影像四個字
但是誰作、怎麼做?沒說~這樣不代表知道怎麼作
2014年NCC
文化部,制定作口述影像的方案,後續才有國內培訓專業人員,要求電視台每季八小時口述影像的節目,但是這些量無法養活專業人員,台灣走得慢是因為市場小、推動時間短、製作量少。再來說有哪些團隊製作?第一個專業團隊開始有熱忱,但因為市場太小、人員就流失了,問題是還是有預算要作口述影像,這時候發揮各自解讀的能力,在臺灣沒有清楚標準,沒有好的口述影像標準,很多人看到這四個字就去投標,造成一個結果:原本市場很小、沒有專業能力就進來,因此擠壓專業人員,更留不住人才!
坊間看到的口述影像作品,從視障者的角度,有點不齊。

主持人:
國外先進的國家怎麼看待口述影像?台灣也發展22年,我們該如何去努力,包含公部門、民眾、視障、企業,有無可以努力的方向分享?很多人覺得口述影像,好像蠻花人力,花很多錢,國外很重視嗎? 國內一定要有嗎?

楊聖弘:
國外的發展是在1964年美國教育部門,有一位視障者,他是公務人員,他提出聽障有字幕,是否也有反過來說給我們視障者聽?有人看到、聽到了!但是大家不重視。到了1977年學術論文出來,才有相關的討論說視障看不到影像,怎麼辦呢?這些都在美國發生的
1980年開始進入到劇場,1981年穩定的在劇場中提供服務,到了1986年波士頓的電視節目,副頻道(雙語頻道)就有了口述影像的服務。
日本,1983年就有口述影像,現在的電視台都有相關節目製作。
韓國,在12/3國際身障日,隨機抽取電視節目,去看韓國有多少口述影像的節目,發現當天三時五個節目中有3個有口述影像,包含綜藝節目,大約是1/10。
1996年,英國已經要求1/10節目要有口述影像,現在的英國有兩成的節目有口述影像。現在的澳洲,也推展到電影院,可以租借現場耳機,來聆聽院線片的口述影像服務。
為什麼別人如此重視?很多原因,一方面是平權的概念,各位上Netflix平台去看華文的影集、節目,也有口述影像的版本。那為什麼電視上播出沒有口述影像,在網路平台就有?
為什麼要有口述影像?
第一,視障者要知道影像的世界是什麼。這世界的訊息80%來自於影像。
第二,要學到。比方向視障者說,寂寥的環境、一個疏離的場景,這很難想像的,如果經過一個『知道』的過程,我們知道什麼是寂寥,什麼是疏離,可以透過文字、場景的描述讓看的人感覺到疏離與寂寥。
第三,要能夠感覺的,學到了之後,要真的內化到心中,對文字描述有感覺,知道、學到、要感覺到。
最後,要做到很多原本做不到的事情。知道、學到、感覺到,最後要作到!

主持人:
我很好奇,現場的朋友看過口述影像的電影,請拍拍手!現場大約六位。沒看過口述影像的電影請拍拍手,大部分的人沒有看過。我們都很有福氣。我自己看過六部口述影像的電影,第一次看的時候,明眼人要看口述
影像是否不同?後來我發現,作得好的口述影像,很像廣播劇,如果你是明眼人,可以試著閉眼聽,用看的也有很服氣,可以看出細心。
現在開放Q&A,如果有問題,可以舉手問專家,有沒有人有好奇的地方?

觀眾提問:
請問有對口述影像、文化平權有何展望?透過什麼方式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媒介?

楊聖弘:
這題目可以花兩天來說。文化平權是概念,落實在視障者身上,讓他們接受到原本收不到的訊息,我需要各位幫忙,公共電視有很多口述影像的作品,但是留言底下很多酸民、說吵死了、什麼鬼~即便,有人說這個是給視障朋友,還是很多酸語。要彼此了解,才不會有代溝,請讓大家知道這是給視障朋友聽的。再來是專業的訓練,歡迎各位參與,我們發現有人學了口述影像,簡單的口述影像,都會大大提升溝通能力,看事情的角度也變成廣角鏡,很多人都是特寫看人,集中在我們想看的部分,會忽略到周邊的訊息,有機會接受訓練的話,對你、對視障者都有幫助。

觀眾提問:
請問你們看電影,會想要知道場景或角色?你們看的重點是什麼?口述者要呈現什麼是最需要的?

阮安祖:
這問題很好,有時與視障者一起旅行,我看到都會想講,後來卻發現可能不見得都要。

林信廷
你想看什麼,我就想看什麼!有時候,我們比較被動,應該說,片名是什麼?我想看嗎?你想看的我就想。如果是我沒興趣的,我也不會想看,這是我的簡單邏輯思維。

楊聖弘:
如果先聚焦在影片的口述影像,影片都有故事軸,透過鏡頭說很多想說的話,說的話、接下來的發展有關係,在簡短的時間要抓什麼訊息?
故事的發展、脈絡最有關係的,就是最值得說的,是場景、動作、表情?不一定,要看故事軸的發展,這是專業訓練的部分。

主持人:
希望各位看完今天的影片,可以與大家分享什麼是口述影像,越多人知道口述影像,市場會有更大的發展,讓酸民越來越少!